爱培优李立勋:强基计划下的挑战与机遇丨亿欧专访
[ 智能网导读 ] 自主招生退出舞台,“强基计划”登台亮相。短短半年,新高考赛道的创业公司经历了一场大震荡。 爱培优,爱培优,新高考,强基计划

作者:丁志斌,图片来自“特定授权”

作为“多元录取”的重要方式之一,“强基计划”在近期备受关注。

今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2020年起,高校将启动“强基计划”,代替已经持续了17年的自主招生工作。

“强基计划”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高校将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意见》出台后,36所双一流A类高校从5月起陆续出台“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清华大学新设五个书院培养“强基计划”人才、北京大学实施“1+X”导师制等话题更是引起热议。

自主招生退出舞台,“强基计划”登台亮相。短短半年,新高考赛道的创业公司经历了一场大震荡。

“强基计划”之下,企业面临哪些挑战?挑战中蕴含什么机遇?智能网教育专访了爱培优联合创始人兼CMO李立勋,听听对“强基计划”的思考。

取代自主招生的“强基计划”

取消自主招生早有预兆。2018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加强对自主招生的管理。2019年,各大高校开始削减自主招生专业数目,并缩减了降分幅度,同时提高报名门槛。

在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普通高等高校招生工作规定》里,未提及“自主招生”,当时行业人士即猜测自主招生有可能被取消。

意见的发布实锤了猜测。为什么要取消自主招生,转而启用“强基计划”?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言人曾表示,自主招生面临很多问题,招生学科过于宽泛、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问题违背了新高考改革原则。事实上,自主招生没有破解“唯分数论”难题,反而导向功利化结果,招生乱象,时有发生。

李立勋认为,在新高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背景下,自主招生已经完成其阶段性使命。而强基计划的本质是“综合评价”,恰恰符合新高考改革方向和未来预期。在吸取自招教训后,教育部希望借“强基计划”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

被寄予厚望的“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究竟有何不同?

第一是初审方式的差异。自主招生时期,5大学科竞赛至关重要,几乎决定了能否有资格入围。而“强基计划”的入围依据是考生高考成绩,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第二点差异是评价方式。自主招生采取简单粗暴的降分录取。但“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考查。

第三点则是培养模式的不同。原来的自主招生没有后续的培养方案,而“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在奖学金、学术资源方面也存在倾斜的可能。

强基计划下的“挑战”与“机遇”

呈现不同面貌的“强基计划”,对于相关赛道的教育公司而言,是一次大考。

李立勋认为,政策可能发展不及预期,这也是企业面临的首要挑战。从国家层面来看,“强基计划”实行第一年,可能会采取谨慎推进的策略,这就导致政策的落地执行会花费较长时间。部分省份在推进新高考的时候,目前处于观望迁延的态度。

疫情的突然来袭,加大了政策的不确定性。高考历史性地推迟,“强基计划”随后延期。发展进校业务的教育公司被打乱节奏,疫情期间,爱培优的商务推进、市场活动都遇到一定阻碍。

对于政策导向型的新高考赛道公司而言,如何提高对政策的预判能力,以最大程度规避影响,成为摆在公司面前的第一课题。李立勋坦言,这个时候最考验一个企业的耐性和熬过寒冬的适应能力。

同样处于观望的,还有学生和家长。“强基计划”尚在初期阶段,提供相关课程和培训的机构鱼龙混杂,这就要求用户有较高的辨别能力。相应地,这也增加了企业的市场教育成本。

获客成本一直是教育行业无法绕过的大山,对在线教育公司尤其如此。李立勋向智能网表示,虽然疫情放慢了发展的步伐,但也帮助企业完成了一次获客。

由于线下迟迟无法复课,线上教育在今年迎来流量高峰。为了抓住流量,各大教育公司纷纷推出免费课。爱培优采取相同的举措,大年初三,即推出了免费学公益活动,捐出了一个月的核心课程,共收获了30万名学生用户。

政策不及预期、市场教育不足,“强基计划”挑战重重。但李立勋看到的更多是机遇,“当前政策整体为利好,包含‘强基计划’在内的新高考是一个可预期的蓝海市场”。因为新高考的客户需求具备刚性,上下游业务也有比较强的延展性。

随着“强基计划”的继续推行,释放的市场空间也将越来越大。企业应该如何抓住机遇?李立勋认为,在行业整体上有一定门槛的情况下,专注做产品的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应对挑战,打磨产品是根本

作为一家致力于提供培优课程和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爱培优在新高考赛道已经冲刺了三年。

据李立勋介绍,爱培优发展途中经历了产品从轻到重的过程。获得天使投资后,爱培优起初的思路是把产品变轻,聘请外校名师兼职授课,但轻产品模式很快就被证明走不通。

不同地区的学生接受度有差异,相同的老师授课,收到的效果却不一致,更重要的是,企业无法控制兼职老师,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

爱培优由此转变路线,为产品加码增重。招聘毕业于清北的全职老师,搭建自己的教研团队;独立研发课程,并进行标准化、分层化的建立。到现在,爱培优已经可以提供完整的强基计划课程、学科竞赛课程、中学培优课程。

课程越重、服务越重,意味着企业的壁垒越深。李立勋表示,课程构成爱培优给学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核心。再配合测评、选拔、教师培训、联考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划,筑起爱培优的“护城河”,也是公司应对“强基计划”挑战的根本。

“爱培优还是一家早期公司,目前主要的精力会投放到产品打磨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公司产品链,让合作学校有更好的反馈,在市场上的口碑、品牌形象实现正向的沉淀。”

本文来源于智能网,原创文章,作者:丁志斌。转载或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