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消费金融CTO蒋宁:构建零售金融的六大关键科技能力
[ 导读 ] 构建零售金融的六大关键科技能力:①服务大众的普惠金融能力;②开放平台能力;③高效价值传递能力;④新零售金融,核心竞争力;⑤数据驱动能力;⑥消费场景适配能力。

从精准营销、智能客服、差异化定价到智能风控、智能理赔、智能催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正在从数据层、智能层、产品层多维度地向金融领域的细分场景和业务链条各环节渗透,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金融服务日益呈现出场景化、平台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行业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把握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将新科技和金融业务有机融合,提升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目前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11月30日,金融主办的“2018创新者年会——金融科技创新者论坛”,邀请到了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供应链金融服务公司、产业资本、智能风控、金融大数据等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共同探讨监管科技、开放银行、场景金融、大数据风控、知识图谱等行业热点话题。

受邀参加此次峰会的嘉宾有:民生银行信息科技部总架构师李晓东,盛景嘉成产业互联网基金主管合伙人赵今巍,辉腾科技金融执行总裁叶阳,马上消费金融CTO蒋宁,领沨资本创始合伙人马宁,维金创始人兼CEO俞强华,百融金服副总裁王正明,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于洋,氪信合伙人、副总裁高强,华创资本副总裁余振波,公司副总裁兼智库研究院院长由天宇,公司合伙人兼金融频道主编刘欢,智库助理研究经理薄纯敏。

在本次金融科技创新者论坛上,马上消费金融CTO蒋宁发表了题为《马上消费金融的科技发展战略》的演讲。他提到:

1、如果说第一次工业时代是靠石油,那现在这个时代是靠数据。数据某种意义上是未来重要的竞争资源。

2、当前的大规模风控是以抵押为主,开玩笑说这是典当行的风控的模式。单边市场上涨这个时代结束之后,GDP利率对抵押物的资产价格形成重大的影响的时候。

3、构建零售金融的六大关键科技能力:①服务大众的普惠金融能力;②开放平台能力;③高效价值传递能力;④新零售金融,核心竞争力;⑤数据驱动能力;⑥消费场景适配能力。

以下为蒋宁现场演讲速记(有删减):

感谢主办方邀请,感谢今天各位嘉宾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分享零售金融特别是消费金融最近的一些发展。

我们是一家持牌消费金融科技公司,今天分享的内容是跟技术实践有关的。

首先介绍一下马上消费金融,我们是2015年6月份成立,到今年差不多有三年多的时间。

到现在为止我们累计用户数突破了5000万。现在合作的机构有300多家,130多家是有具体场景的公司,另外还有500家是银行和信托机构。马上消费金融现在服务10万个线下的小商户,我们也是在线上线下同时展业的消费金融公司。

马上消费金融现在研发技术有700多人,去年取得专利150项,人均贷款是2700块钱,我们一直践行这种小额与场景结合的模式。

在分享消费金融之前,我想放眼未来的零售发展。在国外消费金融是零售金融重要的一个分支,最近我们看到一个报告,花旗银行51%都是消费信贷的收入。

在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很多国家把消费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牌照,很多国家还不是独立牌照,就是银行零售金融的一部分。消费金融本身可以把它当成零售金融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在考虑消费金融之前,我们思考了在市场上到底我们看到的有哪些趋势,未来零售金融到底有哪些变化。

以前在传统的金融机构,零售金融有这么几个特点,投入产出比比较低、见效慢。所以中国各大银行零售金融的规模比较小。

过往,中国经历了一个特殊时代,单边市场的资产价格上涨30年,对中国来讲以抵押物为基础的这种金融模式,一直是金融机构的主要的模式。

当前的大规模风控是以抵押为主,开玩笑说这是典当行的风控的模式。单边市场上涨这个时代结束之后,GDP利率对抵押物的资产价格形成重大的影响的时候。

接下来,我谈下构建零售金融的六大关键科技能力:

1、以强大技术能力与数据为驱动的平台化运营方式。如果说第一次工业时代是靠石油,那现在这个时代是靠数据。数据某种意义上是未来重要的竞争资源。

2、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用心服务理念。在过往时代里面,切换用户体验去找另外一家服务商的成本在“物理时代”是比较高的。基于用户画像的个性化&差异化体验。

3、以“长尾人群”为目标的精准市场定位。大的金融科技,包括蚂蚁金服都在瞄准长尾市场。主要原因就是中国还有近40%的客户因为过往的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或者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4、以“轻资产”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轻资产跟现在的形势有关。轻资产是金融机构发展到今天,基本上还是一个资本翘动资产这样的模式。但是随着资产的风险,以抵押物为基础的模式,在整个经济下行的趋势下产生了重大影响力。金融机构不可能不断投入资产去翘动资产管理发牌,风险利差的模式开始转到技术模式上。

5、以“轻结构”为特色的经营管理体系。过往我们看零售金融很重要的是投入产出比很低,边际成本比较高。

6、以场景经营为手段的获客模式。场景经营的本质来说是随着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对接,产生了大量的服务,这里面的服务在交易过程中产生很多的金融服务。如何把这个产品和服务嵌入到整个消费者和生产的直接对接的平台,这也是未来很重要的一个趋势。

我围绕这几个趋势谈谈我们的一些实践。

马上消费金融希望打造一个开放的形态。我刚才讲了场景金融,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如何能够和各种各样的场景快速适配。

我们认为这是用户体验和高效运营所必要的科技元素,如何获客、如何风控、如何做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管理、如何做税收。还有如何用科技的力量,可以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的效率,可以提升用户的体验,是一些关键的要素。

围绕市场的趋势和我们谈到的一些关键的技术要素,我们抽象出五个构建零售金融的关键科技能力。

1、服务大众的普惠金融能力;

2、开放平台能力;

3、高效价值传递能力;

4、新零售金融,核心竞争力;

5、数据驱动能力;

6、消费场景适配能力。

下面具体展开部分关键能力。

第一个是核心消费场景到适配能力。马上消费金融在过往三年里面适配130家公司,现在马上消费金融每天的申请中,60%是自由入口,还有40%是通过合作伙伴。

在这个时代里面,我们如何获客?我想把这个话题转换一下,获客的本质是很重要,但是与获客相比是客户经营能力更重要,这句话怎么讲呢?其实在一个传统的时代,你的获客是一定要到物理的超市去进行展开的,举个例子你不到沃尔玛是买不到青岛啤酒的。但在一个移动时代,你只要去沃尔玛买过一次啤酒,你第二次不用走到沃尔玛的门店。你是否让客户主动找到你?他虽然通过沃尔玛第一次买到这个酒,第二次他直接找到青岛啤酒,这是我讲的如何能够构建基于用户的立体画像,然后结合他的价值贡献度、活跃度、响应度以及他的风险度。只有你构建一个立体的标签,才能让客户永远连接在平台。

讲到场景大家总是谈到风控。我们现在有130家场景,我们都有差异化策略以及集约化风控流程。有300个人员,这是市场上最大的风控团队。我们跟一些互联网巨头的中间商是单一入口,它是依照于内生的数据再做风控。但马上消费在任何场景下,我都要能做风控,我都要能对场景下的人群提供这种差异化的风控流程,这就需要我在每个场景下都能够适配。所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马上消费今天也打造一个全方位、全场景、全人群的风险定价能力。

到今天为止,我们有5000万个数据样本,有4.2亿的电话号码以及130个场景给我们带来的业务实践,以及上百个模型,十万个变量。

如果消费者在线下买手机,他想贷款五千块钱,但你经过计算来讲,贷款五千块钱不行。但我觉得你的风险可能在两千块钱可以,我建议消费者先自己拿三千块钱,我贷给他两千块钱。并且我根据你的风险算出你应该六个月还款还是九个月还款,你的利率应该是多少。这些技术能够让任何场景下,在任何环境下,对不同的人群提供最佳的服务。

这个也是我们在结合中国的市场实践,第一个能够对客户进行精准的差异化的定价。

第二个是开放平台的能力。马上消费在过往三年打造基于自己技术的私有云平台,它让我们所有的跟场景对接更快,让所有内部的操作更加智能。

我们现在是百分之百智能化运维,我们700个研发里面,运维工程师可能不到10%,支撑400个系统。

传统银行一共是150个系统到250个系统,但消费金融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能够把所有的能力变成组合的能力,我们做了400个系统,这400个系统通过智能化的运维,用了传统银行五分之一的投入,实现了全自动化的运维。这些来讲支撑我们如何适应时代更快速地发展,能适应我们业务不断地创新和迭代。

这是我讲的一些高效运营,高效运营里面跟人工智能、大数据非常有关系。接下来,我讲讲马上消费金融在这几个方面的实践:

第一个是自然语言解析。中国一些顶级银行机构,如果他们的平均服务效率是一个客服人员结合智能客服是两万到三万,我们的比例是一个人服务五万到十万,用更少的人群服务了更多的客户,这就是人工智能和新兴的大数据的技术改变了传统运营的一些模式。

第二个是人脸比对。我在讲人脸的时候经常有人问我,作为一家消费型公司,你为什么做人脸识别?其实市场的选择很多,今天在这里我稍微阐述一下。

事实上,消费金融领域是中国应用人脸识别最重要的领域,因为银行只有大额的一些转账线上才启动人脸识别。消费金融面对5000万的用户,我只要有千分之一的误差的话,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这是第一点我为什么做。第二点,现在友商的科技公司的产品,并不能形成场景、科技、数据、团队有效快速迭代。

如果你真正掌握了技术,你会发现人工智能无处不在。

以上就是我今天演讲内容的全部。在这个时代里面,你只要敢想、敢做,有效地结合数据,那你一定有机会打造一个创新的业务模式,实现高效、极致的用户体验,以及比较好的业务的模式和发展。

感谢大家!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蒋宁;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对观点赞同或支持。